返回栏目
首页养老 • 正文

“一手牵医疗 一手牵养老” 险企积极延伸医养产业上下游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


    “保险+医疗+养老”的深度融合,正在随着保险公司紧锣密鼓的布局,不断呈现多元化、多模式的深化探索。

  近日,保监会发布批复文件,表示同意新华保险以自有资金投资北京新华卓越康复医院有限公司。资料显示,新华卓越康复医院注册资本1.4亿元,股东为新华保险旗下子公司新华卓越健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同时,保监会提出要求,“新华保险要根据新华卓越康复医院未来业务和资金运用规划,进一步完善投资方案,依规、平稳、有序推进各项投资工作。投资完成后,要推动医疗健康管理服务与保险业务相互促进,优化公司的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供给”。

  新华保险积极布局医疗产业 多险企选择牵手医院

  据了解,对于医疗产业,新华保险已有多年布局。2009年,新华保险出资120万元认缴北京美兆健康体检中心有限公司30%的股权;2012年,新华保险投资5亿元全资成立了新华卓越健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健康”),截至目前,新华保险已经在全国16个城市建立健康管理中心;2015年,新华健康引入爱康国宾等战略投资者;2016年,新华保险成为首家试水医联体的保险公司,试图通过该模式,给保险业务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和增值内容,从而提升保险业务的吸引力。

  产品方面,新华保险自2015年推出“健康无忧”重疾险以来,又先后推出了税优健康险产品、防癌险、门急诊以及住院费用医疗保险等一系列健康险新品,此次,新华保险积极向医疗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投资北京新华卓越康复医院,推动“保险+医院”合作模式,将有助于新华保险在医疗产业的服务网络建立。

  其实,不仅新华保险一家险企,注资或成立医院已经成为多家险企布局医疗产业的重要方式,

  近几年来,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泰康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均开始推行“保险+医院”的合作模式。

  蓝鲸财经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国平安注资北京慈铭健康体检连锁机构、投资成立广州宜康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5年,中国人寿与康健医疗签订投资协议,拟投资近17.5亿港元入股康健医疗,2016年初,中国人寿披露消息称,其与淄博市中心医院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投资设立医院管理公司;2016年1月,中国人保集团旗下健康险公司则先后与上海浦南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16年5月,阳光保险与山东潍坊人民医院和潍坊医学院共同筹建的阳光融合医院正式开业,阳光人寿持股51%;此外,今年9月泰康保险集团旗下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已正式揭牌;而在今年11月,太平人寿发布消息称与太平国发相处了合作协议,认购太平国发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用于南通和佳康复医院项目。

  “投资医院,是目前险企发展人身险尤其是健康险业务的重要方向”,业内人士分析称,险企通过打通医疗产业链上下游,获取信息支撑,将有利于进一步控制成本,达到控费等目标。确实,保险布局医疗产业,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必然是题中之义。而针对此次投资新华卓越康复医院的行动,新华人寿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此次新华保险发展‘保险+医院’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保险公司发展自身业务、提升保单定价权,也有助于提升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

  政策红利、海量数据推动保险医疗结合,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双赢

  当然,发展“保险+医疗”模式,助力全民健康管理,在近几年中,也有着强劲的推手。

  一方面,是政策的不断升级。近几年,国家陆续发布多项政策,鼓励保险业与医疗产业的结合,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2013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保险企业要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建立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长效机制。2014年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详述了对保险机构积极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的要求,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多种方式创新养老保险产品和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

  服务推进的同时,监管也在不断探索保险资金对健康产业的支持。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和保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保险业支持重大工程建设有关事项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设立养老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支持保险资金进行养老、医疗、健康等相关领域的股权和不动产投资。今年政策逐渐落地,11月15日保监会发布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则明确表示,保险公司经营医疗保险,应当加强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康复服务机构等合作,为被保险人提供优质、方便的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进军医疗产业,从保险业自身来看,也有着强劲的动力。最大的驱动力,则是出于保险公司寻求对经营利润的进一步优化。保险公司通过与医院合作能够掌握数据资源,从而降低险企经营成本,解决人身险,尤其是健康险经营痛点。据了解,目前,健康险业务经营主要问题在于保险公司对于行业数据基础的薄弱,缺乏与医疗机构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从而导致险企控费困难,无法精准获取潜在消费者以及投保人的真实状况。通过对医疗机构的涉入,险企能够获取即时的疾病监测数据,对产品进行精准设计与定价,同时对海量用户进行监管,实现产品的精准触达。此外,通过对投保人进行情况监管,还能有效控制骗保,使核保更有效率。

  正是因为政策红利与海量数据的支撑,险企逐渐加大注资医疗机构的力度,这对于消费者、险企将是“双赢”的局面。具体来看,保险公司借助医疗机构资源,能够以较低成本展开合作项目,比如为消费者提供免费体检、定期的癌症筛查等,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消费者的健康风险,减少额外的医疗开支,另一方面也为保险公司降低了理赔风险,稳定资金的长期配置。

  从医疗服务方面看,险企依托医院或健康管理中心,获取海量数据,有利于细化健康险保障人群范围,形成图谱,而不再像过去根据年龄和病史的“一刀切”,而会获得用户的精准情况,实行差异化方案及定价。比如,对低风险人群,险企可以设计更为优惠的保险产品,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对于高风险人群,保险公司能够联合医疗机构,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服务。与此同时,通过与医疗机构的衔接,保险公司能够直接获取投保人的情况数据,更好的服务投保人员,简化理赔手续,加快理赔进度,减少投保人的医疗费用负担。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国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健康保险产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健康保险产品中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各类费用不得超过保费总额的12%。险企通过自身医疗机构能够掌握投保人即时的医疗情况与费用开支,减少不必要的额外医疗支出,控制健康管理费用。

  由此看来,“保险+医院”的合作模式,有利于打通产业链,解决健康险经营痛点,帮助保险业在医疗产业方面布局网络的形成。

  促成“保险+医养”模式,弥补养老保障缺口

  在我国养老保障供给缺口巨大的背景下,促进医养结合,形成“保险+医疗机构+养老”的合作模式是当前保险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在保监会此次发布批复文件中,对新华保险提出要求,在投资完成后,不仅要推动医疗健康管理服务与保险业务的相互促进,还要进一步优化公司的养老服务供给。

  根据今年8月民政部发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4.0万个,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仅31.6张。巨大的养老保障供给缺口的存在,给养老保险体系增加了压力。据分析,商业保险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支柱之一,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面对通胀问题,能否提供“实物给付”或“半实物给付”就成了保障养老保险稳定经营的前提。

  目前各险企相继开展的“养老社区”项目是当前险企提供“半实物给付”保险产品的重要方式,一定程度上在缓解社会养老保障供给缺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保险资管协会秘书长曹德云在今年6月披露了一组数据,“我国目前保险业共有8家保险公司投资了28个保险养老社区项目,计划投资金额近670亿元,实际已投资金额超过237亿元,床位数超过4万个”。

  举例来说,泰康人寿开设医养融合养老社区,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亚、苏州、成都、武汉、杭州等10个城市完成布局规划,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定位为“医养活力社区”,通过与国家医院建立合作建立“医联体”医院托管等运营模式,实现“保险+医疗+养老的合作模式”;太平人寿则分别通过轻、重资产推动养老社区规划,斥资筹建“梧桐人家”养老社区的同时,与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搭建太平人寿在全国的养老社区网络。

  但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医院挨着养老院”已经成为当前的趋势,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目前实现医院与养老社区结合的项目还不多。据分析,与医院结合能够帮助险企发展“养老社区”项目,推行“医养结合”将是保险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从当前情况来看,险企“养老社区”主要存在的入住率不足的问题,导致了险企投资“养老社区”项目回报周期长,资金流动性差等问题,间接提高了保险公司开展“养老社区”项目的门槛。目前来看,只有部分大型保险公司能够开展“养老社区”项目,而大多数的中小保险公司还难以涉入,这也进一步使得养老床位缺口难以补齐。

  而入住率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消费者对于险企“养老社区”中医疗设施、医生专业技能水平、医护人员素质以及服务态度的担心。而一旦“保险+医疗+养老”模式形成,一方面险企能够依托医院的专业人才与设备完善“养老社区”服务,吸引更多消费者,建立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消费者在“养老社区”中能够获取专业的医疗资源,医疗品质得到把关,权益能够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入住率就不难提高了,险企资金流动起来,这也有利于养老床位缺口的补齐,达到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的要求。

  与此同时,险企通过与医疗、养老产业融合,能够打通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养老护理以及产品赔付等多个环节,形成完整的消费闭环,使得消费者的保险资金能够始终留在险企业务体系中,保障险企资金的长期配置,以进一步获取资本市场收益。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养老

    Copyright © 保之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