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三季度,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大比拼出炉了:
有两家公司的风险评级仅为C级,还有两家保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竟然低于120%。
小心掉坑呀!
现在,就让我们一探究竟,看看这些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到底如何。
N1
76家寿险公司三季度偿付能力排名榜
先看看76家寿险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的偿付能力排行的最新排名:
(截至10月31日的数据)
自去年3.5%的人身险产品下架后,今年8月底,3.0%的传统寿险产品也停售了。
从10月1日起,分红型和万能险的利率上限,分别降到了2.0%和1.5%。
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
今年前9个月,人身险公司的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了3.48万亿,同比增长了7.8%。
虽然保费有增长,但是市场利率下行的趋势还在继续,定期存款利率今年已经下调了2次,
五大行的5年期定存利率降到了1.55%。
金融监管总局的新通知要求,预定利率要和市场利率挂钩,动态调整。
这意味着,未来的定价利率可能还会继续下降,
未来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可能会更低。
全球保险业都是这样,要控制风险,就得降低预定利率,推浮动收益型保险。
中国的“新国十条”也支持这种保险的发展,为行业转型指路。
现在,消费者买保险前,都会先看看公司的底子,比如投资收益和盈利能力。
最重要的,还是偿付能力,这关系到保险公司能不能按时赔钱/兑付。
N2
2家保司风险评级为C
2024年第三季度,76家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都没问题,但上个季度有两家公司的风险评级是C。
这两家公司是:华汇人寿和合众人寿。
一季度风险评级都是C,华汇人寿没公布二季度评级,合众人寿的偿报也还没出。
三峡人寿和北大方正去年增资后,偿付能力提高了,风险评级从D升到了C。
多数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在提升,这得益于增资、发债和利润增加。
2021年3月1日,银保监会的新规定开始执行。
新规定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看3个指标: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风险评级。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就是看保险公司的高质量资本够不够;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是看保险公司的资本总体是否充足;
风险评级,就是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整体风险大小。
监管现在每半年评一次级。
N3
3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
2024年第三季度,有3家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低于120%,
分别是:长生人寿、瑞华健康、北大方正。
北大方正等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不太够,没达到120%的标准线。
(从2023年到2024年3季度末,北大方正人寿累计亏损约23亿,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从2023年末的133.6%降至118%)
中华人寿等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也偏低,不足75%。
特别是中华人寿,已经停止了互联网人身险业务。
监管规定明确,如果保险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低于60%,
或者综合偿付能力低于120%,就会成为监管的重点核查对象。
今年下半年,许多寿险公司抓住资本市场回暖的机会,投资收益大幅提升,净利润显著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75家寿险公司合计净利润达到2848.7亿元,
同比增长128.7%,创下近10年的新高!
亏损的公司数量也比去年减少。
今年以来,已有18家保险公司成功增资,其中12家寿险公司合计增资近154亿元。
利润增加,所以偿付能力提升了。
大多数寿险公司,三季度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都上升了。
76家公司里,62.3%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比上季度提高了。
同时,还有8家保险公司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或永续债进行资本补充,累计发债规模达到798亿元。
在内源和外源资本的双重支持下,多数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得到了提升。
现在保险公司都要按分类监管来,分支机构的增设和业务开展都得满足不同的监管要求。
比如,核心偿付能力低于75%的公司,就不能做互联网人身险业务,和个人养老金业务,也不能筹建省分公司。
这表明,许多中小保险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不足,
如果持续亏损,仅靠股东增资来维持偿付能力是行不通的。
因此,自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通过“报行合一”等措施,强调行业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升负债质量。
在选择产品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多方比较保司的偿付能力、风险评级等指标。
我是哆啦,香港金融学硕士,专业保险测评师,测评过上千款保险。
如果你有保险问题,关注微信公众号“哆啦A保”,可免费获取任意一份保险资料,欢迎来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