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 • 正文

82条人身险禁令发布,37家保司被点名!你买的保险出事了!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哆啦A保

大家好,我是哆啦~

这几年保险搭上互联网的东风,

大大降低了营销获客成本,

得以更多地给咱消费者让利,

开发出大家最爱的“高性价比”“高收益”产品。

但同时,随着越来越多保司加入线上大战,

一些不合理的产品设计、宣传随之而来,

很多来咨询的朋友都跟我抱怨过,

网红产品就像开了美颜相机

高性价比背后满是套路,一不小心就掉坑了。

那咱们该咋避坑呢?

别怕,银保监爸爸帮你想好办法!

最近2022年版人身险产品“负面清单”出炉:

银保监爸爸怒发82条禁令,

严厉规范增额寿、医疗险等热门产品的开发,

还点名了累计37家瞎搞产品的保险公司,

下面咱就来看看到底是谁又社死了?

又有哪些坑是我们要仔细辨认的?


N1

2022版人身险产品“负面清单”这2类保险,请重点关注!


这份“负面清单”,

其实是银保监爸爸设立的人身险产品通报制度

只要发现谁家的开发产品不按规矩办事,

就会揪出来通报,让它社死,

还会把问题记在小本本上,

每年形成“负面清单”发给全行业,让他们自查。

2022版的负面清单共整整82条

(上下滑动可查看)

除了以往常见的问题,

如条款不够通俗、产品夸大利益等,

加粗的11条新增调整我们要重点关注,

我总结了下,主要涉及2类产品:


1、增额终身寿险:别再被保额复利骗了!

这2年在利率下行、银行存款取消刚兑下,

增额寿凭借“支取灵活、收益不错且刚兑”火爆全网。

然而人红是非多,

很多产品设计都存在比如销售误导问题:

这点非常典型,

增额终身寿险,本质还是寿险,

身故即赔,只是身故保额会以约3.5%复利递增。

但由于增额寿现金价值高,且可灵活减保,

很多人会中途减保领取现金,

满足养老、教育等用钱需求,

而领取的实际收益率监管约定不能超过3.5%。

于是很多产品动起了歪脑筋,

身故保额递增的利率设到3.6%甚至4%,

让消费者误以为是领取的实际收益率,

以此进行噱头营销,提升产品销量。

另外,很多增额寿还存在加减保设计、现价设计不合理、存在长险短做的问题:

这点我之前也谈过多次,

我们买增额寿,在投入保费后,

保司会拿着保费去做投资,

投资收益再反过来分配给咱们,

而保司的投资都是基于,

这笔钱能在他们手里长期运作来设计的。

可偏偏之前的增额寿现价偏高,回本也快,

还能随时加减保,加减额度也没啥规范,

那保险公司做的投资可能都还没收益呢,

消费者就减保把钱提前取出来用。

一旦遇上减保高峰期,

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就顶不住了,

后续赔不出来,就得出大事~

再者,增额寿险长期锁定近3.5%利率,

对于保司来说本就有较大的利差损风险

所以,为了行业健康发展,

银保监不会再放任不管,

从21年下半年开始上线的一些新产品,

已经开始明确限制减保额度

比如限制每年减保不超过已交总保费的20%:

而这次“负面清单”再次强调利率设计、加减保等问题,

也释放了一个信号:

未来对增额寿的监管只会更加严格,

它的收益和灵活性都会受到限制,

预计又有一波下架整改。

但基于保险是白纸黑字,刚性兑付,

大家趁早买,也算是薅一波时代羊毛了


2、短期健康险和医疗险:又是续保问题!

除了增额寿这个倒霉蛋,

短期健康险(一年期重疾险、医疗险等)也是麻烦精

去年银保监爸爸就发布了《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明确短期健康险不得保证续保

不得使用“自动续保”“承诺续保”“终身限额”...

等等一些容易和长期健康险混淆的词句。

倒不是监管太严格 ,

而是短期健康险本身就不保证续保

但在销售时却常常误导消费者肯定能续,

造成不少纠纷,这才有了规范的政策。

然而政策出台后仍有产品死性不改

只能派“负面清单”出动,再警告一次。

除此之外,医疗险也被单独批评,

因为20年重疾新规已经把恶性肿瘤区分成轻度、重度

但一些医疗险产品条款,

仍旧混淆“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重度”概念,

同时也存在等待期不突出的问题:

害,看完我只想说,

保险条款对于普通人本就难理解,

如果你为了业绩添油加醋,搞各种套路,

那不是分分钟误导人吗?

而对于这种行为,监管也不会客气,

谁犯了错,也要拉出来受罚~


N2

累计37家保险公司被点名,谁又社死了?


从2021年以来,就“负面清单”上的问题,

监管就相继通报过约37家保险公司

我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

比如横琴、和泰就犯了身故增额利率超3.5%的毛病,

人保则是对恶性肿瘤——重度的表述不合规。

其中标红的是通报2次以上的

也就是屡查屡犯,死性不改,

后面指不定要被监管请去喝茶的,

劝你们做个人吧!

好啦,最后总结一下,

监管之所以通报这些“反面教材”

是为了保险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够更加规范,

符合当下的经济趋势和消费者需求,

不可盲进也不能落后,

同时提醒大家擦亮眼睛,别掉坑里了。

不过有一点咱得反过来思考下,

随着对增额寿监管的收紧,

产品必将往降低收益和灵活性的方向去,

那现在的产品反而得珍惜了。


我叫哆啦,是专业的保险测评师。

如果你还不懂怎么选理财险,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哆啦A保”,还可以免费获取增额终身寿险选购宝典,欢迎来聊~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新闻

    Copyright © 保之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