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的开展时刻较晚,舶来的寿险曾在我国一度受挫。1992年代理人制度的引入恰恰符合了我国的“人口盈利”,在返本、分红的收益利益下,我国的保险代理人简直以“人肉”的方法,完成了保险业的高歌猛进。一方面是没有承受寿险实质的我国老百姓,另一方面是期望用理财型产品撬开消费者脑筋的代理人,一起效果之下,分红、返本、收益成了老百姓对保险的干流认知。这种效果能够经过我国内地与世界首要的保险市场产品结构比照看出来。 美国、日本的人身险中,寿险、健康保险、年金保险占比100%。一起受世界经济影响较多的我国香港区域,保证型人身险占比达85%。而我国内地,投连险、分红、全能这样出资特点产品占比62%,一般寿险、意外、健康险不到40%。但这仅是产品结构,不是消费者的实践保险结构。假如假定保险公司、银保途径、代理人都只卖62%的分红、全能、投连保险,那么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实践保证型产品的保单比例还会更低。这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保险大国更重视发挥寿险的保证功用。但是,处于房贷压力下的我国居民寿险保证却显着缺乏。究其原因,以下几点值得业界反思。 然后是保险产品出售难度大,代理人部队丢失率高,迫使保险职业撤销代理人考试,但这也形成出售部队的良莠不齐,低收入人群多,以我国内地保险业留存700万保险代理人,按80%的丢失率,至少有三四千万人或由于作业过渡等原因承受过保险公司的产品训练。但进一步想象,假如三四千万人中丢失的代理人对职业满意度不高,被扔掉的“孤儿保单”短少服务,保险职业的口碑天然很差。 保险公司高层要规划,中层要费用,底层要收入,出售导向和威严的金字塔等级形成内部贫富分解严峻,且核保开展严峻落后。一些传统保险公司经过不断开展代理人层级扩大出售部队,一般层级可多达5、6级,以0底薪影响新代理人出单,且收入不断为金字塔上层分流。而传统保险业界的“产品导向”的结果就是忽视真实的需求,产品、核保跟不上社会开展。而这一点,在保证型寿险(终身寿险、定时寿险)上的体现或许最为显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