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少人在纠结买重疾选择“多次赔付”的好还是“单次赔付”就够? 所谓“多次赔付重疾”就是在第一次赔付重疾以后,保险合同不终止,继续有效,如果被保人发生第二次第三次重疾,还可以再次获得赔偿的保障型险种。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多次赔付”这股风从香港吹到了内地。一般多次赔付要比单次赔付贵。 你们纠结的除了保费,最本质的还是不确定“多次”有没有用,值不值得多花钱买。 有人说,得一次重疾就够倒霉了,这保险说能赔3次、5次甚至7次,怎么可能这么衰,完全用不上吧? “多次赔付”实用性到底咋样?今天Fan姐姐来聊聊。 谈二次重疾的概率有多高?先看看癌症存活率。 今年,国际顶尖的医学杂志《Lancet》发布的《全球癌症生存趋势检测报告》,整理出了18种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数据,包括全球71个国家和地区,涉及3751万名癌症患者,中国的情况如图: 总的来说,从2000-2010年间,多数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都在上升,像乳腺癌,国内的存活率已经达到83.2%,宫颈癌的存活率也有67.6%。 相信未来我们国家的医疗体系一定会更先进,存活率会更加高。 然而,对于挺过5年存活率的幸运儿来说,一方面还得面临癌症复发和转移的危险。 另一方面因前次癌症导致身体较为虚弱,抵御病菌的能力降低,患二次癌症或者其他重疾的几率也会相对较高。 包括癌症化疗的方式也会对其他器官造成影响,比如心脏。 它是用化学药物对体内的癌细胞进行抑制,能够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有说道:乳腺癌放疗可导致以后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增加,即使是最小的辐射剂量也会增加风险。 冠状动脉风险通常出现在放疗后5年,并会持续存在20年;如果在放疗前,心脏就有问题的患者,这种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记得我的医生朋友也说过,癌症化疗有可能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包炎等等问题。 放疗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好足够的屏蔽保护措施,会导致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瓣膜疾病、心肌损伤...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表示,癌症病人中风的风险在初期比正常人高: 纽约Weill Cornell 医学院的Navi博士对327389名癌症患者进行了调研,评估其脑中风的风险。 每名癌症患者有一名未患癌症的正常人进行配对,年龄、性别、种族、地理位置和合并症保持一致,看癌症是否会增加中风的可能性。 结果确有影响,但不同癌症类型风险有所不同,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的中风风险相对较高,后期治疗顺利,影响程度会逐渐下降。 事实上,国内外对多种重疾之间的关联性也没有太多的研究和报告,相关数据和线索特别有限,仅上面的材料,并不能100%下定论:得过一次重疾,再得重疾的概率一定高。 不同癌症患者、身体素质、治疗方式等不确定因素会有结果偏差,但癌症治疗对身体其他器官真会造成影响,或诱发心脏疾病,在治疗期间,中风的概率也高于非癌症患者。 理赔定义跟我们的普遍认识会有不同。 那有没有“多次获赔”的数据? 由于国内保险市场数据不透明,保险公司公布的理赔数据模糊不清,所以从国内保险公司获取理赔数据是很困难的事情。 反倒是香港保险公司的理赔数据和医疗统计数据比较好获得,下图就是根据香港XX保险公司(不打广告)人寿险理赔报告计算整理出的“多次理赔率”情况: 点大图放大来看哦 注:国内的统计数据只有5年存活率,但用来对比的多数重疾险其实需要3年和6年的生存率数字,统计方式略有不同。 可以看到,不管是癌症、心脏病还是中风,均有“二次获赔”的可能,“三次获赔”除了癌症,其他重疾概率很低。 如果一款多次赔付的重疾险,重疾可赔付5次甚至7次,噱头大于实用性。3次赔付,我个人觉得最合理且必要。 虽说以上的数据不能说明一切情况,但最起码能给到大家一点参考和启发。 不同类型的重疾险总有它适合/需要的人群,不然它也不会被创造出来。谁适合买?我是这么想的: (1)多次赔付的重疾险一般比单次赔付的贵一丢丢,预算实在有限,买多次赔付的产品没办法做到自己想要保额的,建议先选择单次赔付。 一次性获得高保额更重要,其他的后面再考虑。 (2)越年轻选择多重赔付意义越大。 (3)身体有点小毛病,怕后期发生理赔,却买不到重疾险的盆友不如“一次性买个够”。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帮到你,也欢迎分享给有需要的亲朋好友。 《重疾险选购宝典》目录 第一章:买重疾险有哪些“坑”,至少9个! 第二章:如何选重疾险?4种类型、4个关键 第三章:8个重疾险保障分别是什么意思 第四章:一网打尽全国80款重疾险测评 第一节——储蓄型重疾险【共55款】 第二节——消费型重疾险【共11款】 第三节——少儿重疾险【共14款】 第五章:理赔有什么坑?怎么理赔更顺畅? 《重疾险选购宝典》完整版发布在:哆啦A保?公众号上,记得去看哦。
|
下一篇:为什么要购买重疾险?